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大學五件事

話說前幾天跟友人們提到大學五件事。
相信大家主流想法中的大學五件事都會是 讀書,拍拖,住Hall,上莊同做part-time。
說實在,大學的三年生涯裡,我的大學五件事完成不了多少。現在先不說我的大學五件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心目中大學生在三年或四年大學生涯裡面更應該做或完成的五件事。

依我所見,我心目中的大學五件事如下 :

1. 發展獨立解難能力及思維

2. 對知識的探求

3. 人生目標之確立

4. 自我存在價值之認同

5. 社會責任和承擔之覺悟



1. 發展獨立解難能力及思維

大學教育其實很著重學生們要發展獨立的思考能力。正因如此,無論在甚麼學科我們都不難去發現大家要做一些個人或小組的報告 (即我們所謂的Project)。這些普遍令各大學生「頭痛」的projects,正正是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和培養出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偏偏我發覺很多我的同窗嚴重地缺乏此類獨立解難能力和思維。他們不懂或不肯去用腦,去用觀察,去做資料搜集去思考一個問題。更惶論去理性地分析、解決問題。 我很清楚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同窗在填職位申請表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被我狠狠地罵了一頓。事情大慨如此,申請表上要填寫「學歷」一欄。那她很天真很傻地問我用不用填中學的學歷。 當時,我當面的說: 「你是一個大學生,遇到這樣簡單,填與不填的問題,還需要問人嗎? 你不懂得自己去思考一下嗎? 你不懂得去衡量一下填與不填的後果然後去下判斷嗎 ? 如果你自己真的答不了自己的話,我勸你還是別填這份表了。那份工不會適合你的。你跟本未有能力勝任。」 或許你會覺得我很惡。但試想想,一個受了多年教育,來到了大學最後一年,準備投身社會的人,竟然要問一條明明自己解決得到,並且卓卓有餘的問題。 那不是侮辱了她自己的智慧?

獨立解難能力其實是身為一個「成人」所必需具備的能力。在生活上,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不同類型,林林種種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正正是需要這種解難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未必會有人給你提示,也不會如past paper 般有solution 給你核對。而問題亦往往不只一個答案。所以,我們要學習,令自己懂得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這種能力,不應在大學的時候在發展,應在更早的時候。但大學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投入社會的最後一個 boot camp。大學生必須在這三年內,盡量去發展這種能力,好讓自己能在未來的數十年生存下去。



2. 對知識的探求

入讀大學其中一個主要,亦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識,特別是追求自己本科的知識。這亦是大學科目分門別類的主要原因。無容置疑,大學生應當奮力鑽研自己本科的知識,以用於貢獻社會,以學到的知識回饋社會。很可惜,現在的大學教育開始變得中學化。我之前從來沒想過,進了大學還要操pastpaper。大家上課、溫習都是為了考試。一步出試場就將學到的知識通通拋開。試問問自己,上一學期的學科你還記得多少? 三年以後,所學的知識全數歸還。那為甚麼要三花年去讀書? 沒有應有本科知識的大學生,還能稱得上自己是一個大學生嗎? 我並不鼓吹大學生去做一條每日廿四小時「摺拉把」的書蟲,亦不是要大家將自己困在象牙塔內。

我認為大學生要學得深的同時,也要學得廣。在現今社會,Job boundaries 慢慢變得模糊,每個人都要變得multi-skilled。除了自己本科的知識外,我們更應該去開展個人的眼界,去攝獵其他範籌的知識。這正正是大學通識科或是Broadening courses 出現的目的。 但很可笑又很可悲的是,身邊的同窗在選修通識課程時,竟然不是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有否得著。他們選broadening時最大的考慮竟然是「好唔好grade」。這完全扭曲了通識教育的原意。或許你會跟我說,這就是現實,現實就是要「好grade」。但真的要為了這幾個學分而摒棄大學教育追求知識的原意,放棄那寶貴的學習機會嗎?
港大校訓「明德格物」中的「格物」,大慨就是這個意思了。



3. 人生目標之確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雖然大部分的大學生也未屆三十之齡。但來到了這年歲,準備投入社會,也該是時候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標了吧。若然人生沒有目標,那跟一條咸魚有甚麼分別? 每天為活而活,為過而過。這很可悲。你可能會說「我現在才廿十出頭,甚麼也不清楚,人生閱歷也不夠,怎談得上定下生目標呢?」。 但其實,我們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意無意地為自己定下了一些短期或長期的人生目標。例如小學的時候,我們會定下目標要進第一組別的中學。又例如我們中學時就定下目標,立志要入大學。而到了大學這一階段,我認為大學生應該開始為自己人生定下一些較為長遠的目標。雖然人生旅途充滿問號,但為自己定下人生目標就好像給自己人生旅途立下不同的里程碑。這給自己的未來定下一些方向,令自己的未來更有預算。 經常遇到一些同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疑問。

「我畢業後不知要做甚麼啊,未想過。畢了業才算吧。」
「未來? 我沒想過啊。有得做就做吧。」
「這份工我不知有沒有興趣啊,報了才算吧。」

未來,我們無人能預計。但至少為自己定下一個人生目標。人生就好像賽跑,不是漫無目的的。路程再遠,十公里,廿一公里,四十二公里也好,總會有一個終點存在。但如果連終點也找不到的話,那為何而跑,為何而活?



4. 自我存在價值之認同

這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慨念。甚麼是自我存在價值? 在這裡,我大慨的意思是了解自己的特性、強項、弱點,並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找一個定位,尋找自己存在和生存的意義,並加以認同和確立。其實這個定義自我存在價值的過程是持續的,並不是在完成大學之後完結。反之,大學是一個我們開始尋找自我價值的地方,並且在大學之後繼續去尋找和作調整。

我必須要承認,這是一個很難很難的過程。有些人窮一生也未必找到自己的生存意義。
但有時我會想,如果我們找不到自己的生存意義,找不到自己的獨特性,那我們為甚麼還要活著? 那每天過著機械式的生活,又為了甚麼? 就單單為了生存這麼簡單?

某程度上,大學生應嘗試去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當是為自己活著找個原因也好,當是作為自己前進的原動力也好。多多少少,我們也該想想這個問題。我相信,十個人有超過七個人被問及自己的存在意義時,也未必能夠清楚回答到。就算你問我,我也只能答你我的存在意義就是 "Add values to the society"。但怎樣add,add甚麼,現階段我很難清楚地答你。

我必須再重申,這是一個極艱難的過程。而且,現在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但無論怎樣,我都認為大學生需要為自己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存在意義。



5. 社會責任和承擔之覺悟

大學生身為社會上知識水平較高的一群,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樑,很應該去了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對身處的社會作出一個承擔。我不是叫你去平反六四,也不是要你去搞藏獨。但至少,身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去了解一下社會上發生的事,社會上所出現的問題。

很可悲的是,現今很多大學生連香港本土的社會事都不清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更不要奢望他們多知道世界大事和國家大事。中學的時候,我們還能有藉口去不理社會上的事。但作為一個大學生,你肩負起一個更大的責任。很可惜的是,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只是關心娛樂、足球和吃喝玩樂。政治、社會、文化,他們都不甚關心。他們看的再不是報紙、評論,而是八掛雜誌、潮流雜誌、漫畫,等等。而他們的話題也再不是國家大事,社會政治,而是潮流資訊,電視電影。

回想起當年孫中山讀醫科書院時在陸佑堂,在荷花池跟書友討論革命大業,再看看現時大學生們在同一地方討論去那裡食飯唱K,真的令我覺得很羞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